风水这一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属水肿之范畴。在《素问·水热穴论》、《素问·评热病论》诸篇,对风水的病因、病机、证候有较为明确地论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篇,对风水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元·朱丹溪氏把水肿分为阴水、阳水。后世医家多宗此说,把风水并入阳水中,很少有人对风水进行深入地研究,只在《内经》、《金匮要略》风水条下略加注解。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众说纷纭。其治法、用药多拘泥古方古法。直到现在,仍沿用阴水、阳水之说,把风水列入阳水的一个证型,墨守陈规,未免胶柱鼓瑟,所以疗效欠佳。
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认为,风水是一个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肾炎”,有多种不同的证候,必须辨证施治。阴水、阳水之说,不能概括风水的证候和治法。古代医家早已有人明确指出,阴水阳水之论,诚有未全,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明·马莳氏说:“后世止知水肿,不知有风水之义,但知利水而并不用风药,此朱丹溪氏治水肿法,诚有未全,后世循法用之,致人夭枉者,不知几千万人也。”
笔者对风水病进行了初步地研究,本文试对风水的病因、病机和治法,进行初步探讨,试论如下:
(一)病因病机的探讨
根据中医的发病学说,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风水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外邪而发病。诚如《素问·水热穴论》云:“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古人认为,发生风水的外因是感受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各种外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热、风湿等多相杂为害,所以风邪常是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当做外邪的总称,在这个意义上讲,此“风”字当做“邪”字解。如《素问·风论》云:“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风水发病急剧,变化迅速,符合风邪致病的特点。另外风水浮肿,多从颜面开始,符合《素问·太阴阳明论》所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总之,古人认为,风水是感受风邪而病水,故得名风水。因为病变在肾,故又名肾风。实际上,发生风水的外因是感受六淫之邪,所以一年四季皆可发病。
发生风水的内因是肺肾气虚,卫阳不固。《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又云:“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素问·五脏生成》云:“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经脉别论》云:“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由于劳伤,肺肾气虚,卫阳不固,腠理失其致密,外邪易乘虚而入侵。如《素问·评热病论》在风水条下,解释风水发病机时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日人丹波元坚氏注:“此非邪凑则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可见外邪是乘虚侵犯肺肾。正如《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发生风水的病机是外邪侵犯肺肾,两脏气化失常。
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是通过胃的受纳,脾气的转输,肺气的宣通以通调水道,以及肾气的气化,以升清降浊等。使其清者,外达皮毛,内注脏腑,灌注四肢百骸,以供给机体的需要。使其浊者,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从而使体内水液代谢,保持着动态平衡。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就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很好说明。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肺气宣发,使津液和卫气敷布于全身。《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腠理密,外邪不易侵入;肺又主肃降,肺气肃降,使水液通过三焦而下达于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功能。所以古人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肺和肾之间的经脉关系也是互相联系的。《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经脉在生理上,更是气血运行的隧道,在病理上,又是邪气传递的途径。《素问·皮部论》云:“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于腑脏也。”所以侵犯肺和咽喉的邪气,可以通过经脉内犯于肾。
肾为水脏,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液,升清降浊,主二便,司开阖。肾的气化正常,则开阖有度,开则代谢的水液得以排出,阖则机体所需要的水液得以存留,所以人体水液的分布和排泄,主要靠肾的气化作用。
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皮毛是抗御外邪的屏障,外邪侵犯人体,皮毛首当其冲。肺合皮毛,皮毛受邪传之于肺,使肺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同时外邪通过经脉,内犯于肾,使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开阖不利,机体的水液输布排泄发生障碍,因而蓄积体内,客于皮肤、腠理、肌肉之间,出现浮肿,小便不利,寒热等证,而发生风水。诚如《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可见肾的气化失常,是发生风水的主要病机。
风水发病,如感受疫毒之邪,或遇阳盛之体,或表邪不解,旷日失治,邪郁化热,邪热犯肾,形成肾热证。常见发热、腰部胀痛、口干、溲短赤,或尿血、周身洪肿等证。如《素问·刺热篇》云:“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若渴数饮,身热。”《素问·评热病论》云:“有病肾风者,面胕庬然壅,……不当刺而刺,……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病名曰风水,……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可见风水病失治,表邪可以化热入里。“少腹中有热”是指膀胱有热,膀胱之热是由肾热相传而来。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肿病》中指出;“肾热传于膀胱,……故流连而身面皆肿也。”邪热蕴结于肾,热灼肾络,血热妄行,常见尿血,张仲景云:“热在下焦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热在下焦是指热蓄于肾和膀胱。仲景又云:“热极伤络”;“风伤皮毛,热伤血淋。”风水邪热伤肾,伤其肾络必尿血,古人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只能用肉眼观察,已发现小便黄或短赤,今天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检查方法,应对风水病进行深入地研究。《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风水肾热而尿血,不是肾虚不藏精,而是邪热灼伤肾络所致。同时离经之血又可致瘀,瘀血阻滞肾络,往往使尿血益甚。由于邪热客肾,瘀血阻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常见腰部胀痛。《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所以,腰部胀痛是风水的主要症状之一。
总之,风水的发生是由于肺肾气虚,卫阳不固,外邪乘虚侵犯人体,客于肺肾,使肺失宣发肃降,肾失升清降浊,水液输布排泄发生障碍,而潴留于皮肤、肌肉、腠理之间,出现浮肿,小便不利,寒热等证,而病风水。
(二)辨证论治概要
1.对风水病的认识
《黄帝内经》对风水有较明确地描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庬然壅,……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素问·风论》云:“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庬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庬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病生于肾,名为肾风。”可见,《内经》已经认识到由外邪引起的风水病,有多种不同的证候。
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对风水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仲景明确指出:“病有风水……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又云:“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可见,仲景已明确指出:风水是一个病名,有多种不同的证候,并举一反三,列出三个证候。(1)风水风寒证:“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2)风水表阳虚证:“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3)风水风热证:“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从仲景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风水有四个特点:(1)有表邪,如现发热恶寒,脉浮等证;(2)有热邪,如发热口渴,脉沉滑等证。(3)有水邪,如现浮肿,小便不利,脉沉等证;(4)虚实错杂,如既有正气虚,又有水湿潴留。
风水是临床常见病,通过临床观察,风水常见表里证,主证有发热恶寒、身重腰痛、关节沉滞、浮肿、小便不利,或短赤,或尿血。表邪化热入里,可以形成肾热证。由于感邪的性质不同,人的禀赋有异,证候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根据临床观察,常见者多为表热、实证、虚实错杂证。根据笔者的经验,可将风水常见证候分为风水风寒证、风水风热证、风水肾热证、风水阳虚证和风水阴虚证等,加以辨证施治。风水病如表邪已解,热邪已清,水肿已消,往往出现虚证,应善后调理。如外邪已解,仍现水肿,并出现其他证候,则为变证,应辨证论治。仲圣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对风水病治法的探讨
关于风水病的治法,《内经》在风水条下,没有明确论述。《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治疗水肿的大法,即“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因风水属水肿范畴,所以也适用于治疗风水。张仲景承先启后,对水肿的治法,也提出了汗、利、下三法。仲景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又云:“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可见古法治疗水肿,以汗、利、下三法为基本原则,重点在于驱邪。
风水实证较多,常有表邪、热邪和水邪。张景岳云:“无虚者,急在邪气,去之不速,留则生变也。”笔者临证治疗风水常用发汗、利小便、清肾、凉血化瘀、补泻兼施等法,以驱邪为基本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又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可见外邪侵犯人体,应以皮毛驱邪外出,根据临床观察,风水病往往发汗后,小便始通,发汗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气机畅通,气行则水行,水道通畅,有助于肾的升清降浊。《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风水发病,从外之内,当先治其外,抓住邪气在表的有利时机,尽早宣肺解表发汗,使邪随汗而出,以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风水发病,必有浮肿、小便不利等症。根据《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小大不利治其标”,“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的原则,小便不利为急,治当先利小便。秦伯未氏说:“已经形成水肿,水湿的排出以小便为捷,故利尿为主要治法。”风水发病,水湿潴留,利尿是治疗风水的主要方法。此法利水去邪,邪去正复,以恢复肾的升清降浊的气化功能。又因风水初起总有表里证,临床治疗常汗利并用,表里分消,因势利导,驱除邪气,以恢复肺肾的气化功能。
风水形成肾热时,当用清肾之法,多选用清热解毒、清热降火等药,清泄肾之热邪。风水肾热证,热邪多与水湿相搏结,欲清肾热,常须配合利水渗湿之法,清、利并用,使水湿去,热无所附,则水热之邪尽去。清肾之法应适时选用,才能提高疗效,避免变证丛生。清程钟龄氏在《医学心悟》中曾说:“夫六淫之邪,除中寒、寒湿外,皆不免于病热,热气熏蒸,或见于口舌唇齿之间,或见于口渴便溺之际,灼知其热而不清,则斑黄狂乱,厥逆吐衄,诸证丛生,不一而足。
犯肾之邪热灼伤肾络,常见尿血,离经之血又可致瘀,瘀血阻滞脉络则尿血益甚。此系由热邪引起血热妄行。病因为本,病证为标,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治疗除用清热利水之法外,常须配合凉血行瘀之法,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如遇大量尿血时,可酌情配合治标之法,适当选用凉血止血之法,标本兼顾。
人体禀赋不同,素体阴虚或阳虚之人,感受外邪而病风水时,常见邪实正虚之象,此时邪实较急,治疗如不及时祛除邪气,邪气留恋,正气益伤,但祛邪又易损伤正气,而补虚又有滞邪之弊,故治疗必须用扶正祛邪之法,补泻兼施。若邪实而正虚不甚,可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或先祛邪而后扶正。总之,以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又不留邪为原则。
发汗、利尿、清肾、凉血化瘀等法,均为祛邪而设,临床应用应适可而止,勿使过剂,以免伤其正气。
临床所见,风水表证解除,水肿消退、热邪已清之后,常出现腰膝酸软,倦怠无力,纳少等虚证。此时应特别注意善后调理,因湿热之邪往往缠绵难愈。如仍见口苦,小便黄,腰胀痛,苔腻脉濡等证,则为湿热未尽。此时治疗运用补法犹要慎重,不可用纯补法,宜选用清、补兼施,或利、补并用之法,使补虚而不滞邪。
总之,以上诸法,临床运用须根据证候灵活化裁,或一法独进,或数法同施,园机活法,才能药中病机。
此外,本病在饮食起居等方面,应注意将息,如水肿期忌盐,控制饮水,防止复感外邪等。善后调理极为重要,不可忽视,可参考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至肾的气化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方可停药。
(此文为御医传人马骥亲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