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龙江医派简介 | 机构设置 | 新闻中心 | 学术园地 | 成果展示 | 名医风采 | 龙医传承 | 寒地养生 | 政策法规 | 龙医文化 | 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龙医文化>>名医之路>>正文
 
 
国医昆仑高仲山
2013-07-15 19:47 李敬孝 柳成刚 乔羽 

高仲山,名仑,1910年二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高氏三世业医,祖父高雨亭、父亲高广德、叔父高广福均为吉林省名医。高仲山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杰出中医教育家,在中医学术上堪称泰山北斗,津梁柱石,是现代中医药时空永远闪烁的一颗巨星。他开创了龙江医派,是龙江医学的开拓者和医魂,在龙江医学发展史上起着划时代作用,为黑龙江的现代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开拓性和奠基性贡献,更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创始人,为黑龙江四大名医之首,有儒医之风范,被尊为龙江中医之领袖,是黑龙江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和旗帜。   

一、传承孟河海派   

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是中国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名流汇济,吸引无数人向往。丁甘仁门人弟子不仅很好继承了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而且通过办学形式发展中医教育,以期把孟河学派发扬光大。秦伯未是在这方面做出贡献较多者之一。1927年12月,由秦伯未、包识生、王一仁、许半龙、严苍山等人发起,在上海开办了中国医学院,章太炎先生鼎力赞助并首任院长。学校无论在创办时间、持续时间及培养中医人才数量等方面都居全国领先地位,在我国近现代中医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1927年,髙仲山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成为首批学员,全班共计30人。学校倡导的“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办学思想,医学理论与诊疗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式,令他陶醉。他深知岐黄之道的深奥难懂,便心无旁骛,神交古人,默默苦读,直至理解,特别是对“用思精而韵不高”的医圣张仲景,心怀景仰,将仲景倡导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方法为座右铭。   

当时上海三杰之一并有八绝之美誉的秦伯未先生亲自编著了一系列教学讲义,如《诊断学讲义》、《幼科学讲义》、《药物学讲义》、《生理学讲义》、《妇科学讲义》等,年轻的髙仲山深得秦伯未先生的赏识和器重,便由他和辛元凯、杨忠信、朱启后四人共同完成了这套讲义的参订工作。   

高仲山经常与良师益友的秦伯未探讨振兴中医之路,他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半半斋”——意为“半积功德半育才”。他还经常以“半半斋主”的署名,在医学刊物上发表见解。193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此时他不仅学业有成,并已取得了在上海开业行医的资格,秦伯未欣然命笔,为他即将开业的诊所题写了匾额--“高仲山内科医家”。四年的学习,影响了他的一生,孟河海派前辈清苦学者的风范,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他们培养中医人才的教学经验,也为他成就一代大师国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铁肩护道、捍卫中医   

1.废止旧医风波,捍卫国医当先锋   

1929年2月,南京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时任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上海分会会长的余云岫上交题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限制中医登记年限”等4个提案,合并为“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故医学史上称之为“废止中医案”。提案刚公布,首先遭到了上海中医界的反抗。身在上海的高仲山义愤填膺,奋勇当先,勇担重任,写文章、作讲演与余云岫等人公开辩论。   

高仲山的积极热诚,能言善辩,有理有节,博得了同行们的首肯和赏识。高仲山还参与组织上海中国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市中医学会、中药店员公会等院校团体游行示威和中医药界大罢业。1929年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组成请愿团,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高仲山参加了这次载入史册的声势浩大的抗议集会,与一千多名中医界人士高举“提倡中国医药就是保全中国文化经济”、“中国医药万岁”等标语、口号,坚决抵制一系列压迫中医的倒行逆施。会后推选由23人组成的赴南京政府请愿代表,与中医界知名人士谢观、张梅庵、隋翰英、蒋文芬、陈存仁等赴南京向当局抗议。后来中医界将每年的3月17日定为“国医节”,“国医”之名,由此远播,遍地开花的烽火抗争,终于迫使国民政府在1931年公布了《中医条例》,中医地位在法律上终于得到一些保障,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2.捍卫中医地位、支援抗联将士   

1941年正是伪满统治时期,伪满洲国民生部保健司日本副司长沼边到哈尔滨“视察”滨江省汉医学会的工作。酒席间,沼边说:“汉医虽然产生在中国,但是必然在日本才能发扬昌盛,因为日本强大、先进,现在就有了超过所有汉医的著名日本汉医汤本求真,他的著作是前无古人的经典著作,所以汉医都应该向他学习。”高仲山听后愤怒给予驳斥,并不顾生命危险将手中的啤酒瓶猛地摔在酒桌上,酒瓶粉碎,玻璃四溅,这一幕令在座的中国人敬佩不已。事后,他说:这是中国人和中医界受到的奇耻大辱,我要告诉子弟和学生,自己若不努力奋斗,就会受到外国人的侮辱和轻视。他还多次组织人员为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送医送药,这是一位充满民族气节的爱国英雄,是他为抗日救国、保卫中华医药事业冲锋陷阵的又一写照,也是他“大医医国”的风采体现。   

3.批判轻视中医思潮   

一九四五年,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成立,并列为特别市,东北地区的某些负责卫生行政工作的领导却推行了一种排斥和歧视中医的政策,认为中医是“封建医”,是“封建时期的产物”,是“封建势力的组成部分”,在土改运动中,中医成了“革命斗争的对象”。除了有中医院校毕业文凭的人外,所有开业中医必须参加“考试”,受到“甄别”后,“合格”者才可领到新的行医执照。规定发布后,哈市中医从业人员一片惊慌,领导中医工作多年的高仲山是唯一不必参与“考试”和“甄别”的人,但他没有置身事外,认为此举关乎中医存亡。他挺身而出,带领当时与他一起领导中医学会的陈志和、马骥等人,共同起草了申诉书,遏止了这一错误政策。针对给中医行医执照标明“中医”。而给西医行医执照标明“医师”的做法,髙仲山立场坚决,据理力争,从而为全国中医从业人员争取到了“中医师”的称谓,也为中医从解放前的中医士终于提升到中医师的地位,做出了贡献。   

1955年,有位主管卫生工作的领导在黑龙江省政协小组会议上发言称:别的国家没有中医,也没看到他们死光。高仲山说:“医学界的门户之见,宗派主义,互相漫骂、互相中伤、冰火不同炉的时代应该过去了。应该与旧社会一起灭亡。中西医应该团结起来,大胆揭露我们之间的矛盾,达成新的团结,这是我国人民关怀的事情,这是病人和无病人共同关怀的事情。”那位领导对自己的不当言论在报纸上给予公开道歉。这次争论及高仲山《为什么会有“没有医生老虎一向健康”的逻辑》一文,刊登在1955年的《黑龙江日报》上。   

三、国忧志踌闯东北、施仁术拯危救厄、广种善因   

1932年春,高仲山与父亲共同出资在哈尔滨开办“成德堂”门诊分号。他带着金文华、陈文明两个学徒来到哈尔滨筹办开业。开业这年的夏末秋初,哈尔滨连日大雨,松花江堤年久失修,突然决堤,洪水拥入市区。酿成了霍乱大流行,染病者难以数计,死者横尸街头,惨不忍睹。刚开业不久的高仲山立即行动起来,不顾自家也在洪泛区,着手调配中药,应诊医治,日夜施救,寝食不遑。他冷静思考,精心辨证,采用温中回阳之剂急救回阳汤,果然起效。   

1940年春夏,东北地区流行瘟疫,高仲山带领黑龙江十四个县市汉医学会和医学会联合进行湿温证的防疫和研究,同年八月亲自撰写出《湿温时疫症之研究》,公布于世,有力地指导了各地的抗疫工作。从此,高仲山名镇龙江,声望日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战败撤退时破坏和炸毁了位于哈市平房区的731细菌部队,致使带传染病菌的老鼠、昆虫等试验动物四处逃窜,散布到哈市及周边地区,发生伤寒、鼠疫等流行性传染病。高仲山被推选为新成立的哈尔滨市国医学会会长,他马上组织学会会员及个体中医诊所,积极参加了这场抗疫斗争,加大防治工作,很快控制了疫病的传播。   

高仲山以治疗瘟疫而名传龙江,如霍乱、大头瘟毒、白喉、瘟黄、斑疹伤寒、猩红热等,屡建奇功。1955年,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任命,出任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他将工作重心从医疗诊病转到事务性行政工作,主抓中医教育、创办中医高等学校、中医院构建,又走访全省各地市县,尤其关注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以“普、简、廉”为指导思想,开展工作。   

四、创办医刊、荟萃龙江中医药学术   

1.创办《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   

1937年3月,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成立,高仲山被公选为会长,时年仅27岁,其肩负着提高老一代中医素质、培养新一代具有科学知识的青年中医的任务。经验交流需要平台,传播知识需要媒介,中西交流需要阵地,以高仲山为首的汉医学研究会成员在团体成立大会上即决定编辑和发行《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高仲山任主编。该月刊的第一期问世了,高仲山在发刊词中这样写到:“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为本市汉医唯一之职业团体。本月刊,为会员唯一之学术讨论机关。本刊除竭力贡献于会员,并请会员爱护外,更愿竭力贡献于外埠诸同道,尚祈诸同道加以匡助。”他以半半斋主的名号倡议:“谋国民之健康是尽忠卫国的惟一要图,医术之盛衰影响于国计民生,医术之精窳关系种族之强弱”,“整理改进汉医学术,是我们汉医界的责任。提倡促进汉医学术,也是一般社会的责任。”在这期首次发行的月刊中,多位中医名宿执笔的大作汇聚出一片璀璨星河。   

从《月刊》投稿简章可知,当时会员投寄稿件均系业务性质,并无报酬。研究会中的诸多成员如高仲山、高香岩、陈志和、安子明等都曾多次在这本刊物中无私地把自己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中医爱好者分享和学习。这些会员多是熟读精典、谙熟中医理论、临证经验丰富的医家,因此这本月刊先期以这些会员的文章为主,营造了学习和探讨医理的良好学术氛围,逐渐吸引更多热爱中医并对中医学有独到见解和体悟的人参与其中。   

高仲山推崇《内经》及张仲景学说,对温病学说颇有研究,以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为核心的龙江中医界在当时兴起了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内经》等古医籍的热潮。   

《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及更名后的《滨江省汉医学月刊》共出版53期,通过刊物的流通,团结了全省中医,使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医人士互通有无,在探索中医理论、交流临床经验中提高了医疗水平,同时热心中医事业,关心中医前途。透过泛黄的纸页,今天的人们看到的是那个动乱时代里中医人的铮铮铁骨,感受到他们对待中医学的一腔热忱。那些70多年前的撰文是朴实无华的前贤倾囊而出、货真价实的知识结晶是龙江医派的奠基之作。高仲山主办的月刊在龙江医界具有核心的向心力,掀起了读书论书的热潮,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医林同道,以期刊为平台,发表学术成果,交流学术经验,阐释经典,运用经方,融汇新知,探讨诊病的圆机活法、规范配药以及整理中医学术等工作成为当时龙江中医界的学术主流。以高仲山为首的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及其主办的月刊是伪满地区中医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学术支撑,他们爱国爱民爱中医,在艰苦的条件下奏响了时代的强音,挺起了中医人不屈的脊梁。他们维护着民众的健康,又使风雨飘摇的中医学在伪满政权下发扬光大。正是这群在每期每页期刊中留下坚实足迹的人们奠基了新时期的中医学事业,吹响了龙江中医前进的号角。   

2.编纂《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统一行业标准   

上世纪三十年代,假药、劣药充斥市场,药物疗效降低,医师常常受到所开药物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困扰,尤其是应用丸散等中成药时更是如此。这不仅影响了中药疗效,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用药安全。与此同时,这种现象还严重损害了医生和正规大药店的声誉,败坏了中医中药学术的名声,降低了百姓对中医中药的信任度。这引起了包括高仲山在内的广大中医药界工作者的深切忧虑和密切关心。   

1937年3月,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全体大会在高仲山的主持下召开,并通过了编辑与刊行“局方丸散膏酒标准配本”的重要决议,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行业标准,使各家药店所配制的丸、散、膏、酒等中成药能够统一标准,高仲山历时三载,一方面遍访哈尔滨、吉林等地各家大小药店,收集、摘抄各种自家配本,甚至密不外传的配本;另一方面购买和借阅几百种中医中药古典医籍、医史医话,比较、对照、校勘每个配方的不同配本,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药性和临床心得加以抉择,或增或删,最后确定最佳方案。在编撰期间,高仲山还经常向同行和中药业者请教垂询,探讨疑难问题。并多次在《哈尔滨汉医研究会月刊》上刊载某些配方的草稿,尽可能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在他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一部十二万言的整理改进汉医药巨著《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诞生了!该书“搜集通用汉药局方五百余种,改正精详,解释明确,用参改书籍达二百余种,国内汉医药界名流加入商榷者不下二十余人,费时三载,始克成书。”全书每一药品下分列“别名”、“立方人”、“载方书”、“性质”、“主治”、“功用”、“效能”、“药品”、“治法”、“装潢保存法”、“服法”、“禁忌”、“杂论”等条目,可谓内容详备、条理明晰,具有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之特点。这是我国第一部制药标准化专著。   

《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问世后,受到中医药界极大欢迎和重视,业内人士多以能获得一本《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为幸事,几年间,即先后发行三版,流传甚广。当时东北三省的绝大多数药店药厂都曾经按照这一具有行业标准效能的《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进行生产。可见《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不仅对当时中成药市场的规范化、标准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现今仍有很多中药厂还按照《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的轨范来生产某些传统的中成药。并成为卫生部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时的一部重要参考书,其中更有某些章节被收入药典。   

3.创办《黑龙江中医药》   

1965年10月,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哈尔滨中医》更名为《黑龙江中医药》,由省卫生厅主办,由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承办,按月出版。高仲山亲自领导这项工作,他为第一期《黑龙江中医药》亲笔写下创刊词。在创刊词中他指出创办这个省级中医药学术刊物的目的,同时提出刊物所承担的任务。   

高仲山创办了《黑龙江中医药》,担任其主编,又身体力行,笔耕不辍,多次在刊物上发表文章,促进学术交流和进步。   

五、重育贤才、创办龙江中医药教育   

(一)高仲山创办龙江中医药教育的历程   

1.开拓中医药社会教育   

高仲山在上海中国医学院的学习经历对其继承和发展中医,创办中医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立志兴办培养新型中医的医学教育。20世纪30年代初的哈尔滨还不具备办学条件,通过开设中医函授教育和创办“汉医讲习所”来培养中医人才。他和夫人在诊病之余挑灯夜战,刻钢板、编讲义、装订成册、分发邮寄给分布省内外各地的函授学生。在他的带动下,很多人踊跃报名,最多时学生达二百余人。   

1941年,高仲山创办“哈尔滨汉医学讲习会”,并以汉医学研究会为依托,为中医进修提高、交流心得经验、磋商疑难问题提供了平台。为了办好讲习会,高仲山率领一些热心会员租借校舍,编写和印刷讲义,编写教学大纲,安排各科教师授课。开课后,他随班听课,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并亲自讲授《伤寒》等课。讲习会举办两期,其中首批学员来自十一省、一市、一州、一国。培养出五百名水平较高的中医,他们经过当局考试,取得了开业行医的资格证书,成为全国中医界的中坚力量。   

2.举办中医讲习班   

1945年,高仲山被推选为新成立的哈尔滨市国医学会会长,他组织学会会员参加了疫病防治工作。在防治疫病过程中,高仲山发现中医队伍有青黄不接的现象---中医老龄化严重,青壮年中医不足。学会理事们商讨以后,决定再举办一期中医讲习班,抓紧为地方培养一批新生的医疗力量。1948年春夏之交,讲习班开课。   

3.兴办龙江中医药学校教育   

(1)创建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   

1951年成立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校长由哈尔滨市市长张柏岩亲自担任,高仲山任副校长,主抓日常中医教学工作,学员均为哈尔滨市有中医临床造诣者,通过培训,使他们学验俱丰,一些人日后成为中医大家,如马骥,张琪等 。   

(2)创建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   

1954年在齐齐哈尔市创办了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同年迁至哈尔滨市,校长由省卫生厅副厅长高仲山兼任。当时办学条件很困难,人力物力不足,高仲山东奔西走,为办学倾注了很多心血,解决了不少重大问题,而且还到学校讲学,受到学员欢迎。11月招收了来自全省各市县的学员100名,从1954年到1958年共举办了七期,培养出中医人才数百名,其中大多数成为黑龙江省中医的骨干力量,活跃在临床和教学的第一线。这一学校的创办,是黑龙江中医正规办学之开始,对全省中医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医师资。   

(3)创建牡丹江卫生学校   

为了培养中医的新生力量,发展中医事业,根据高仲山的提议,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责成黑龙江省卫生厅着手建立中医学校,卫生厅决定由高仲山负责实施此项工程。1956年春季,在牡丹江市铁东区成立了牡丹江卫生学校。这一学校名为卫生学校,其实只设中医专业,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士,学制三年。他在开学典礼上明确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不是普通的中医士,我们要培养出高级的中医师,我们争取晋升为高等学府”。   

(4)创建黑龙江省中医学校   

为了集中全省中医的师资力量发展中医教育事业,省卫生厅报请省政府于1958年元月将牡丹江卫生学校与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合而为一,成立黑龙江省中医学校,当时教员不足,他便到全省各地去“访贤”。   

(5)创建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   

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了迅速地培养和提高全省中级医务人员和一般中医中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更好地为全省人民的健康服务,高仲山通过多方努力,省卫生厅报请黑龙江省委批准,决定成立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59年3月17日由黑龙江省中医学校、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一卫生学校、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及黑龙江省立医院四个单位合并起来成立了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   

(6)创建黑龙江中医学院   

经高仲山多年努力,1959年黑龙江省政府和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委派卫生厅厅长罗恕、副厅长高仲山等人在黑龙江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的基础上创建黑龙江中医学院,高仲山负责具体事务。黑龙江中医学院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中医本科生,学制六年。黑龙江中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黑龙江中医药教育事业历经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正式开始了中医高等学校教育。为办好这一中医高等院校,高仲山更是殚精竭力,重点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争取政策,民间“访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身体力行,提高教学质量;崇尚仲景,重视学科建设。   

(二)高仲山中医教育思想   

1.以振兴中医为中心爱国重教   

2.以重视经典与中医学术基础为教学理念   

3.勤于临证,博采众长,由博返约   

4.继承传统、力求创新   

5.重视医德教育、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六、创办学会、开龙江医派先河   

据西清《黑龙江外纪》所载,明代以前,满、达呼尔等部族以萨玛(又做萨满)为医。黑龙江省中医兴盛于清季中叶。清初,内地戌黑龙江者甚众,康乾时大兴文字狱,一大批读书世家即流人流寓本省,又绝仕进,遂延医授学。另有流民、移民等,均对黑龙江省文化、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自清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黑龙江省中医学分为六系,即卜奎系、松滨系、呼兰系、汇通系、三大山系、宁古塔系。   

三十年代,俄人几占哈尔滨居民的二十分之一。哈尔滨的中医主要分布在道外区和道里区。在上海学成归来的高仲山在这一时期来到哈尔滨创业。他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遍访哈尔滨地区有一定声望的医生。不久他结识了左云亭、刘巧合、安子明、安世泽、高香岩、王子良等中医名宿。1937年成立了中医学术团体“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推选出会长高仲山。1941年又成立滨江省汉医会,会长仍由高仲山担任。全体骨干会员将题有“吾道干城”明镜送给高仲山会长,高仲山作为龙江医派之领袖乃是众望所归。   

解放后,高仲山出任东北卫生工作者协会松江分会会长、东北卫生工作者协会哈尔滨市医药联合会主任、哈尔滨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五十年代,作为被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的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高仲山先后领导创建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中医学院,并担任黑龙江省中医学会理事长。为筹建黑龙江中医学院的前身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和黑龙江省中医学校,高仲山倾注了大量心血,一方面到全省各地讲学,一方面在全省各地“访贤”,汇集凝聚全省中医界之精英,逐渐形成新时代的黑龙江名中医群体,包括黑龙江省四大名医马骥、韩百灵、张琪及龙江医派著名医家于盈科、于瀛涛、毛翼楷、白郡符、华廷芳、刘快虹、吕效临、张金衡、吴惟康、孟广奇、金文华、陈景河、邹德琛、赵正元、柯利民、赵青、胡青山、钟育衡、段富津、赵麟阁、高式国、常广丰、黄国昌、樊春洲等。他们在黑龙江省特有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在动荡不安、不断更迭的历史条件下,互相撷取交融,蕴成了气质独特的龙江医派,而高仲山被尊为黑龙江四大名医之首。   

关闭窗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派传承工作室  黑龙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研究楼505    邮编: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