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龙江医派简介 | 机构设置 | 新闻中心 | 学术园地 | 成果展示 | 名医风采 | 龙医传承 | 寒地养生 | 政策法规 | 龙医文化 | 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龙医文化>>名医之路>>正文
 
 
国医大师张琪
2014-03-03 19:58 张佩青 孙许涛 

一、砺志弘医,挺国医脊梁  

(一)幼承家学,弱冠之年名噪乡里  

张琪,1922年12月31日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农村一户清贫的读书人家。他5岁丧母,从小跟着祖父母长大。其家族虽非显赫,却是书香门第。祖父张文兰精于医典,以教书行医为生,在乡间颇有声望。张琪自幼习四书五经,文兰公常常在油灯下教他诵读《汤头歌诀》、《药性赋》、《脉诀》等医书。爷爷常教育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人生在世,当不了治国的宰相,也要当个济世的良医!”受家庭熏染,张琪年少即矢志岐黄,随祖父习医,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为探究中医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继承了祖父温良恭谨的行事作风,弱冠之年即名噪乡里,为日后成为德高望重的中医家埋下了伏笔。  

(二)历经磨难,求学从医虽艰不改初衷  

1938年,年仅16岁的张琪只身由长春辗转至哈尔滨,在天育堂药店开始学徒生涯。尽管辛酸劳累,张琪却不言放弃,他边做杂务边读书,抓药时留心坐堂先生开具的药方,夜深人静时偷偷起床点上小油灯对着医书细细揣摩。  

1941年,黑龙江中医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高仲山创办了“哈尔滨汉医学讲习会”。张琪闻讯犹如久旱逢甘霖,立刻报名。学习中,张琪了解到了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与中医理论间的差异,体会到了众医家在《汉医学月刊》上百家争鸣的热烈。在1942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并于毕业当年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能力通过了汉医资格考试,取得开业行医的资格证书,开始在哈尔滨天育堂附设的锺麟诊所行医。  

1948年,张琪经松江省(黑龙江省旧称)卫生行政部门考试,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中医师证书。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王斌提出要改造中医,所有中医从业者进入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脱产学习西医课程一年。此次学习让张琪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医学与现代医学间的关系、比较二者间的优劣,进而确立了他精于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思路。  

1951年为响应政府号召,张琪与赵麟阁、高瑞圃、周国卿四名中医组建哈尔滨市第四联合诊所,与工厂建立医疗合同,专为工人诊治疾病、解除病痛。张琪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得广大患者的赏识与信任。  

1954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前身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次年,张琪被调入执教,同时并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及省中医进修班、西医学中医班等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诊断学》等课程,从此踏上了培养中医后人的道路。  

1957年,张琪参与筹建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并任中医内科研究室主任,同年加入黑龙江省九三学社,并于1960年7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带领下,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于1995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五所中医肾病治疗中心之一。  

(三)力挺国医,忧国忧民八老上书  

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把中医的脉学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机械地联系起来,丢失了中医脉学特色。张琪讲授《诊断学》课程时,深感有必要为脉学正言,遂于1964年撰写了《脉学刍议》一书。该书针对脉学中有关问题加以阐发,尤以仲景脉学为中心内容,揭示了脉学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重要地位。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于1986年再版发行。  

1976年,他随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下乡,在呼兰县举办的乡村医生学习班主讲《伤寒论》。组织人员编著乡村医生普及读物《中草药》和《中医基础》,由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其后出版了《临床经验集》、《张琪临证经验荟要》、《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张琪临床经验辑要》等多部著作,屡受嘉奖。  

1978年,张琪作为寥寥无几的中医界代表,光荣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同年当选为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为黑龙江省职改评委会中医药组组长、科技进步奖评委会主任委员,参加职称评定和奖项评审;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门的邀请,常为一些研讨班、培训班讲学。他更加关注中医药事业的前程,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奔走呼号,上书谏言,献计献策。  

1990年,正值国家机构改革时期,有舆论说成立于1986年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很可能被撤销,中医工作面临改组。正在长春参加编写会的张琪与邓铁涛、方药中、何任、路志正、焦树德、步玉如、任继学8位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闻讯忧心不已,决定联合致信国家主席,恳切呼吁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能。两个月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回函答复,同意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全国中医药工作职能等意见,并相继成立省、市级中医药管理局。同年11月,国家两部一局确定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张佩青、朱永志作为张琪的学术继承人,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拜师大会。  

1998年,党中央要在医疗机构中施行“抓大放小”政策,准备将很多中医院合并到综合医院,中医学院合并到西医学院。8月11日,张琪与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焦树德、巫君玉、颜德馨、裘沛然8位中医泰斗致信国务院总理,提出在我国的医疗机构发展方面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反映当时中医药存在的一些问题。11月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复函转达了总理的批示,并对八老对中医药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最终,原定合并入西医院校中的六个中医学院中只有两个实现合并。这第二次上书便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著名的“八老上书”。  

同时,张琪不忘巩固立业之基,不遗余力地开展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国家卫生部授予他“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全国文明先进工作者”、“边远地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黑龙江省名老中医”、“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标兵”、“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优秀党员”、“黑龙江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标兵”等称号;1989年,他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载入《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世界男人名人录》;1990年,他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0年10月,由他主持完成的“肝舒康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0月29日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即广东省中医院聘为客座教授。2001年4月20日应邀参加广东省中医院举行的国家级名老中医拜师仪式,配高徒徐大基、林启展两名;5月26日应邀出席中国(天津)首届中医药文化节,并为劳动模范义诊;10月28日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学术思想研讨会”;11月5日应邀为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授课。2002年1月19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授予他“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光荣称号;6月由他主持完成的“肾炎Ⅱ号水丸治疗lgA肾病血尿的进展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6月获首届中国医师奖,全国只有4名中医获此殊荣。2008年11月,他被上海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聘为师承导师,并赴上海参加开班仪式、讲学。2009年,他入选全国首届“国医大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是中医界最高荣誉。  

二、善辨治疑难杂症、救危厄重病的苍生大医  

上世纪60年代初,刚过不惑之年的张琪就以医学功底深著、善治疑难病著称,享誉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一。他在胸痹、痹病、肝病、肾病、血液病、神志疾病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一)善治顽难病证  

由于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为常见病、多发病,针对其后期肺心病等疾病,张琪在临床上根据病机,以血府逐瘀汤合生脉散加减,常可获效。而对于冠脉支架术后的老年冠心病伴少气懒言,气短乏力等患者,张琪用生脉饮加补肾药治疗,收效甚佳。对于神志疾病,张琪认为心藏神,肝藏魂,从心、肝论治,运用经方时方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方剂加减治疗,疗效显著。张琪针对现代医学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总结归纳出治胃十法,并制定有效的方药,既有规律可循,又有方药可用。  

在多年临证过程中,张琪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中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症肌无力、白塞氏病、痹证、弱精等病症,均能根据其症状表现,结合中医对疾病的认识,随证加减,灵活变通,显效者数不胜数。  

(二)专科疗肾病  

1962年,张琪与西医学中医的单翠华合作开始研究慢性肾炎的治疗方法。张琪对中医经典及其它古典医籍中治疗肾病的经方、时方、秘方深入探索,他根据中医对肾病的病机的认识,总结出治疗肾病的方药,既以古方化裁,辨证施治,又创制新方;单翠华则以特有的精细和韧劲,协助张琪监测病人,对比观察,详细记录,科学分析。  

四十余年来,张琪教授先后对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归纳,辨证论治,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总结出肾小球肾炎水肿辨治六法、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辨治四法、肾小球肾炎血尿辨治五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慢性泌尿系感染、补脾肾泻湿浊解毒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三步论治法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益气滋阴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等,据此研制出的方剂已作为院内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如泌炎康颗粒、肾炎止血丸、肾炎消白颗粒、肾衰保肾胶囊、肾衰泻浊丸等。  

(三)巧降高热  

张琪治疗内科各种顽固性高热有独到见解,疗效卓著。在黑龙江中医进修学校讲课时,被委以讲授《温病》的重任,因此精读了《温病条辨》、《温疫论》、《温热经纬》等书,同期治疗了大量热性病,如小儿麻疹、肺炎等,对顽固性高热的治疗深有体会,见解独到。面对医学高热患者,针对病机,治以清热泻火,益气养阴等方法,有时重用生石膏至200g,西洋参25g,常能收到奇效。  

(四)通法治疗外科疾病  

张琪不仅善于治疗内科疾病,对外科疾病临床经验亦丰。曾有一“小肠坏死”术后发生急性肠梗阻的病例,因梗阻发生于术后,不宜再行手术,只能保守治疗,诊时病人呃逆呕吐,腹胀,不排气,18日未进食,病情危笃。辨证为胃府实热夹肝气上冲。张琪先用旋覆代赭汤与小承气汤灵活运用。数剂后,泻下粪便秽浊液夹水甚多,病人排气,呕吐腹胀俱除。  

张老诊病疗疾几十载,治疗内外妇儿疾病不计其数,无论各科,均有涉猎,且效如桴鼓者比比皆是。  

三、执中创新,理实合一  

作为中医学的坚守者,中医学理论的传承者,张琪对如何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有着明确主张,简而言之,可谓之“执中创新”。“执中”与张锡纯之“衷中”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强调以传统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为根,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再谈“创新”,即“中西并蓄,摆正主从”。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张琪始终以“执中”为根本,以“创新”为目标,并不排斥西医诊断与治疗方案,而其学术主张突出体现了古方新用,化裁古方,创制新方等方面。  

(一)古方新用,扩大了古方的适用范围  

张琪的学术渊源之一来自于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他认为读仲景书用其方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要被束缚。他不仅对经方有昭幽烛微的阐发,临证更应巧妙灵活,大胆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如对大柴胡汤的应用,脱离了专治表里同病之窠臼,认为“不论有无外感,只要肝胆湿热内蕴,疏泄受阻,肠胃通降失常,即可放胆用之,多能随手奏效”。在肾病的治疗上,更体现了张琪古方新用的学术特点。如李东垣中满分消汤,治“中满寒疝,大小便不通,下虚中满,腹中寒,心下痞”等,他以其治疗慢性肾病顽固性水肿、腹水等属寒湿中阻者,收效甚佳。  

(二)化裁古方,使之恰中病机,提高疗效  

在古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使之更加符合病情,切中病机,是张琪用药特点之一。如对肾病的治疗,以仲景桃核承气汤去芒硝加入凉血止血之剂治疗热壅下焦、瘀热结滞、血不归经之肾病尿血。他认为临床各类尿血,日久不愈,而有瘀热之象者,用之多可收效。再如对肾衰的治疗,他认为慢性肾衰病位在脾肾,以阴阳俱虚者居多,尤以肾性贫血表现为主者,用辛温刚燥之药,则使阴虚愈甚;若纯用甘寒益阴之品,则阴柔滋腻,有碍阳气之布化,影响脾之运化功能。他抓住健运脾胃,升清降浊,调理阴阳这一关键环节,临证选用气味中和之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治疗,一则可以调剂六君子汤之偏于燥,二则助六君子以补血,使补血与补气并重,脾胃得以调动,营血化源得复,体现了其善用“欲求阴阳和者,必求之于中气”之说,使本方更切病情,临床颇见效验。  

(三)创制新方,充实和完善前人之所未备  

张琪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创制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所处之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每获良效。如瘿瘤内消饮治疗淋巴腺结核、甲状腺硬结、甲状腺囊肿等;活血解毒饮子治疗静脉炎;决明子饮治疗高血脂症;利湿解毒饮治疗湿热毒邪蕴结下焦,精微外泄之慢性肾病日久,尿蛋白不消失等等,均为他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摸索和创制的有效经验方,确有较高疗效。  

“理实合一”可以说是张琪治学思想的又一突出特点。所谓“理”,可以简单理解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所谓“实”,可以简单概括为临床实际。一般而言,理论与实践应该是紧密结合,对于中医学这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来说更是如此。张琪认为,中医学之所以能历千年之传承而不衰,尤其在西医学传入之后,西医学的理论、观念和技术在广为应用的今天,中医学仍能为人民群众所信仰,关键在于它能够为人民解除疾病痛苦,而医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才能指导实践,没有实践就不能证实理论、发展理论。所以“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与“实”的结合,做到“理实合一”,如此才能是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同时又有临床技能的医生。  

四、培育英才展大师风范  

张琪不仅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己任,而且始终心系中医发展,重视中医人才培养,呕心育后学,桃李已芬芳。  

(一)著书讲学,培育龙江医派早期中医骨干  

张琪说,学习任何一种科学,任何一种知识,首先要热爱。张琪特别强调经典的学习,言其是临床医学的“济川之舟楫”。中医经典内容看似枯燥,但里面确实有好东西,要注重边学习边实践,把看的书应用在临床,用了就觉得中医“有味道”,就钻进去了,钻进去后就更愿意学了。1955年,张琪于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前身)执教,讲授《温病学》。为了讲好这门课,张琪精读《温病条辨》、《温疫论》、《温热经纬》等书,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循循善诱,触类旁通,深入浅出地讲解,使枯燥晦涩的中医典籍变得有滋有味;同时他还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及省中医进修班、西医学中医班等讲授多门课程,均受到学生的好评。  

(二)多看书,多实践,传道授业培育研究生  

张琪常勉励学生:“希望你们将来在学术医术上超过我,因社会要进步,青出于蓝应胜于蓝”。在研究生培养上,张琪始终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多参加临床实践,临证启新知,不能成为“本本先生”。作为师者,他在繁忙的临床和科研之余,启悟后学,致力于高级中医人才的培养。他以宽广博大的胸怀,对后学寄予厚望,毫无保留地传授,惟冀中医事业的继承人一代更比一代强。  

多年来,张琪教授培养博士、硕士、学术经验继承人不计其数。他的学生遍及国内外。他们之中有的已成为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有的已成为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导师,成为中医事业的栋梁之材。例如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的曹洪欣、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姜德友、谢宁、周亚滨,天津中医药大学内分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吴深涛,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内科省名中医张佩青、迟继铭、张晓昀、徐惠梅、江柏华、王今朝等皆为他的弟子。  

(三)呕心沥血,甘为人梯,培养学术经验继承人  

1990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拜师大会”,这是党和政府为尽快摆脱中医事业后继乏人乏术的局面,抢救老中医药专家的宝贵经验的重大决策。

张琪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学生悉心指导,力争“培养一个出息一个”。他给学生讲课、谈论病证不咬文嚼字,也不含糊其辞,而是字字求真,句句求实。每论一病,往往能指出如法处之将如何,误治之将又是何种情形,某病某证临床表现是什么样的,交代的一清二楚,让听者常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使自己的学识上升到一个较新的境界。他亲手培养了12名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均活跃在中医医疗、教学及科研第一线,成为我国中医领域的栋梁之才。  

(四)一代宗师,心系中医,传授中医学习方法  

张琪有言:“试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包括医学家,都是焚膏继晷地勤奋学习。学习中医也不例外,没有这种勤奋好学、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想学而有成是不可能的。”并提出若要学好中医必须“多读书、多临证、善总结”。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只有浏览百家,才会有渊博的学识、广阔的思路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主张研读中医经典,必须抓住核心,领悟其内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临床时方可运用精当、灵活。他认为《伤寒论》揭示了外感热病传变规律和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内涵,学习它不仅仅是背熟几首方剂和几个条文,更主要的是必须把条文前后联贯起来,对其内容进行剖析,理法方药融汇贯通,掌握其辨证论治要领,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把书本知识运用于临床,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临床愈久则对《伤寒论》体会愈深,愈能领会其精髓。正如陈修园所说:“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间临证立方,至晚间一一与经方查对,必别有神悟。”  

五、大德修心,仁者寿  

张琪在中医界广受赞誉与尊重,不仅源于他心怀中医,对中医学术与临床有着别样的执着与坚持,更因其一生践行以德修心,广施仁爱之大道,处世济贫苦,为师育英才。  

(一)湛湛儒医,怀普治苍生之情  

张琪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以“大医精诚”之训,筑成“救死扶伤”之心。他崇尚仲景论证之精辟,更服膺仲景“下以救贫贱之厄”之至诚。他虽已久负盛名,但毫无名医架子。医风朴实,讲求实效,多年来,他废寝忘食地工作,耐心接待每一个就诊者。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工人、农民,他都一视同仁,认真诊治。人们常常看到,下班时间已过了很久,他还在为“号外号”的病人悉心看病,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那些远道慕名而来又挂不上号的病人诊治。  

(二)大医精诚,行造福桑梓之事  

从事中医工作近70年,张琪始终把救死扶伤奉为己任。尊仲景先师“上以救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之意旨,守曾祖父“淡利禄,精医术,视病人如亲人,不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之准则,恪守“大医精诚”之训诫,躬体力行地诠释着“救人于水火,济世于千秋”之理念。张琪对待患者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视患者如至亲,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在患者心中树起不朽丰碑。  

(三)澄心静欲,遣淡泊宁静之怀  

君子如水,德泽天地,善利万物而不争。多年的中医文化以及儒家思想的熏陶,使张琪形成了一种非常豁达旷然的心境,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达到内心的安和境界,正所谓“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张琪行医不以利益为计较,不为毁誉而伤怀;张琪为人不以名利为是务,不因得失而喜悲。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君子似水,随方就圆。在生活中,张琪是个恭俭随和、无欲无求的人,除了中医以外,什么都可以不计较。不嗜烟酒,不欲珍馐,不苛求情调,不附庸风雅,不贪念享乐。性格随和,不温不火,少见盛怒,鲜有烦闷。这也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四)甘为烛炬,耀杏林英才之路  

“心底无私天地宽”,因“无私”,故而终日心平气和,因宽厚待人,所以没有忌贤妒能的忧虑。张琪与同事、朋友、学生、患者交往,都做到以宽厚仁爱之心对待。在张琪的多部医学专著和临床医案相继付梓之后,同行纷纷赞叹他将数十年行医经验坦荡相授,不拘于一家一派之桎梏,有君子之风。而张琪却谦逊道:“医乃仁术,济世利民之事,是我们老中医义不容辞的职责。其实,限于我自己的水平,只不过沧海之一粟罢了,虽然微不足道,但是,这样做既传授了他人,自己也感到欣慰,仍然能从中获得喜悦”。  

(五)杏林耆宿,志学少欲养身心  

生活中,张琪随遇而安.性格温和,不急不火,不骄不躁,谦恭和蔼,少见盛怒。曾有记者与张琪谈起养生之道,他诙谐地说:饮食应该清淡,也得有点荤腥吧,不然吃起来不香;爱听京剧,但不会唱;爱看书,除了医学书外,最喜看的是历史书籍和名人传记;在家里坚持散步,每天坚持半小时左右;趁着脑子还没糊涂多看点病……张琪说得很随意,但那位记者却悟到他的养生要领:工作中,沉醉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乐在其中;生活中,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永远都是满足和享受。  

如今,张琪教授已逾90高龄,仍身体力行,继续将余光献与中医事业,带领弟子门人为中医复兴、为国民健康尽心尽力。他将鼓舞后之学者,砺心忍性,学海泛舟,跻步堂奥,光大中医。  

关闭窗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派传承工作室  黑龙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研究楼505    邮编: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