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龙江医派简介 | 机构设置 | 新闻中心 | 学术园地 | 成果展示 | 名医风采 | 龙医传承 | 寒地养生 | 政策法规 | 龙医文化 | 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龙医文化>>名医之路>>正文
 
 
黑土地上的一代儒医
2015-03-02 16:01 于福年 谢晶日 孙许涛 

马骥先生是“龙江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行医50余载,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马氏医学观,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誉为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一。他是黑龙江省首批中医教授之一,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学科的奠基人和该学科首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疑难杂症诊疗经验倾心传授给学生、无私地与同道共享,以其高尚的师德医德、卓著的疗效而响誉龙江大地。  

一、博采深研 为龙江医派大师泰斗 

马骥字骏伯,北京市人,出生于中医世家。1928年4月,马骥随其祖父民国初年京师名中医马承先公到哈尔滨学医,遍读经书及医书,颇得家传。在生活中,祖父对马骥呵护备至,疼爱有加;在医学教育中,祖父对马骥则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口传心授,宽严相济,张弛有度,引领马骥走上医学之路。在祖父的悉心教育和指导下,马骥不仅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而且熟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书,这为马骥日后学术思想的形成及临证经验的不断丰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骥祖先数代精于中医,在一代代人言传身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带有马氏风格的中医世家教育方式——讲求读书有法,主张从源到流。马骥学医之初,即从经典入手,背诵《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然后选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反复诵读熟记,再由祖父详为讲解。待胸有定见之后,再选阅各家注解,取各家之长,博览晋唐以后诸家医著,以撷其精英,兼收并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医古籍佶屈聱牙,只有诵之有声,唇舌相应,才能读之上口,且能帮助记忆。虽然马骥生于中医世家,又有祖父倾囊相授,但他学习刻苦勤奋,在跟随祖父临证的同时,常常手不释卷。马氏的中医世家教育方法对马骥在中医药临床、教育及科研上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研习经典,博采众长,使其在学术上不断发展成熟,成为他半个世纪业医之路的重要基石。  

马骥青年时,恰值日寇侵我东北,生灵涂炭,中医也同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压制。南京国民政府曾一度通过了废止中医和中医教育的议案,经过中医界和广大民众的抗争,此议案未核准执行。此后,南京国民政府被迫逐步承认中医学和中医教育的合法地位。在当时举办中医师资格考试,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首次举行笔试,应试者达2372名,但只录取160名,其中黑龙江只录取29名。被录取者还要到新京(长春)参加临床面试。1941年马骥通过考试,取得了中医师资格,从此开始走上悬壶济世之路,这时马骥28岁。  

马骥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擅长内科,对脑血管意外、硬皮病、尿毒症等疾病的诊治尤有独到之处;对支气管哮喘、肺脓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急慢性肾炎、胃肠疾病均有深入研究。马骥编写《中医内科学》、《马骥临证经验辑萃》等12部著作,由其撰写的《谈有关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胃脘痛辨证施治体会》、《中医对虚劳病的辨证及论治》、《柴胡证应用体会》等70余篇论文均在国内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另有部分医案刊入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老中医医案选》中。马骥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独创理气养阴法治疗脾胃病,疗效显著。马骥由于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患者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被誉为黑龙江省中医界四大名医之一,龙江医派之泰斗。  

二、术湛效卓 扬龙医威名 

1.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渐摸索形成马氏医疗风格。

中医方脉学有两个分支,一是经方派,一是时方派。两者对于中药的理解和运用,各不相同,有时难免在学术上产生一些无谓的争执。对此,马骥认为疾病总是千变万化的,徒执古人有限之方,以之临今人无穷之病是不可能的。他常说“古今方剂,灵效者颇多,经方、时方应尽为我所用”。他还主张:“学则依于法,用则不缚于法,而从容于法度之中”。马骥善于用经方,但不兼其窠臼,固求活法;既崇尚仲师,又研习诸子百家,博采精华,择善而从,在临床实践中融会贯通,逐渐摸索形成了马氏医疗风格,对传统中医学有很多发展和创新。  

2.汇聚中西,参酌中外,逐渐形成中西医汇通的医学观。

面对西医的传播和西方科学思潮的冲击,马骥摒弃门户之见,主张中西医汇通。早在1936年,马骥就曾求学于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传染病学以及西医内、外、妇、儿各科理论。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马骥始终坚持以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为主体,同时吸收西医学的内容来整理、发展中医学术及其应用。同时,马骥还应用现代科学仪器和设备,进行客观的科学实证,取中、西医之长,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分析,以达到治疗之目的。  

马骥十分重视中医的现代化。他认为:“实现中医现代化,需要借鉴包括西医学在内的多种现代自然科学,才会有新的成就。但必须从中医本身特点出发,深入探求,否则舍本求末,总是不会有大成就的”。马骥将自己五十余年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输入电脑,经过精心设计,这项成果获得黑龙江省政府198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专家认为,这项成果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中医学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马骥和科研组人员完成的《小鼠实践性肾盂肾炎及中药治疗的研究》获1992年黑龙江省科研进步二等奖。  

3.医理结合,注重实践,形成了辨证准确、治病审慎的临证特点。

马骥治学,注重实践,主张从医疗实践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空谈理论不务实际的医疗作风。他认为,研究祖国医学理论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以指导临证实践,师古而不泥古,方可挽救病人。马骥治病非常慎重,常说:“药者,毒也,不可妄投。”马骥临证诊病,十分细致,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兼以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为辅助。审病明确,而后以证候为依据,探讨病因病机,立法施治。马骥常说:“用药如用兵,贵在神速;处方如用人,在精而不在多”。他认为疾病是不断变化的,证是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每一疾病都有不同的证候,有是证,则用是药,辨证要明,立法要准,用药要精,才能药到病除。因此,他拟的处方,剂量比较小,所用的药,也都是常用药。然而由于用药巧妙,君臣佐使配合得当,往往药到病除,屡见奇效。  

4.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疑难杂症诊疗经验。

马骥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尤其是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马骥认为内伤杂病,寒热错杂,虚实交变,常常正气不足,本虚标实。对年老、体虚、久病、病危之类的复杂重病,常于识病认证之后,以培补正气为主,随证调理。有邪气者,佐以祛邪之法。临证信手拈来若干成方,或数方化裁,或数法同施,药虽平淡,常可左右逢源,洞中肯綮,形成博采众方,圆机活法的特点。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马骥有其独到之处。他将《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关于不同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地域的学说在医学实践中加以验证,极大地丰富了龙江医派之内涵。马骥指出,“人们生活之地域、气候及饮食习惯之不同,则患者之虚实寒热有异”。又指出:“北方气候严寒,人体多强悍,故多食辛烈肥甘之品,患肠胃病者,以内实热居多,每不宜多用平胃、六君等燥热、渗湿诸剂。”他把胃脘痛一病,依其证候,划分为十种证型,并自创验方十余首。马骥《对胃脘痛辨证施治体验谈》一文发表后,博得中医同道的称许,并被译成日文,传播海外。  

三、境界淡泊高远 彰大医仁爱 

马骥热衷于中医事业,但对于个人名利向来淡泊无争。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学医、业医历程中,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与振兴倾注了满腔热忱和心血,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地奋斗了一生。  

全国解放前,作为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中医学横遭反动政府和日本反动势力的摧残与压制。在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期间,马骥曾冒着风险,同中医界同仁高仲山等,为争取中医的合法地位同反动势力进行了艰难的抗争。1937年,哈市及周边各县中医联合创立“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使哈尔滨中医界从一盘散沙变成了一个团结的组织。同时,研究会还创办《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马骥时任编辑,为中医学术交流与发展、扩大中医在群众中的影响、提高老一代中医素质、培养新一代具有科学知识的中医青年做出了积极贡献。  

1950年,马骥率先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出资并联合了金文华、张金衡、刘沛英、成佐卿等中医界人士,创办东北地区第一个联合医疗机构——哈尔滨市中医联合诊所。这个联合诊所很快由小到大,发展到100多人,对中医界的联合发展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  

自1946年起,马骥曾先后在哈尔滨市中医公会、哈尔滨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医药联合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和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中医学会担任主要学术领导职务。1955年,马骥担任哈尔滨市卫生局副局长,主管中医工作。马骥作为中医专家,任职期间,应周围市、县,大兴安岭地区及内蒙古一些地区的邀请,经常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各地防病治病。每到一地,马骥都举办中医学术讲座,传授医术,帮助建立健全基层中医机构。当时,从哈尔滨市周围到各市县,直到大兴安岭山麓和黑龙江边,都留下了马骥的足迹。  

马骥虽然医术精湛,驰誉医界,但从不向病人索取,还经常为一些经济困难的病人免费诊治,并垫付医药费。传统中医将医学称之为“仁术”,“仁”者爱人也,即要求从医者具有救死扶伤、救民疾苦的高尚品德,而不汲汲于个人的温饱和名利。马骥很好地继承了仁术济世的优良传统,多年来,他视病人如亲人,不管妍媸尊卑都一视同仁,彰显大医仁爱。  

作为黑龙江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省政协常委,马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从不以身份自居,而且对待病人一贯认真负责,热情周到,更不论患者身份高低,都是一视同仁。行医数十年,他曾治愈很多中央、省市领导,但治愈更多的是无数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认为生命对任何人来讲,都具有同等价值,医生对病人应一视同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秘书的陈俊生,在一个休息日叩开了马骥的家门,请马骥到欧阳书记家为其诊病。听闻陈的来由,正在为病人诊病的马骥对陈说:“等我把这几位看完,咱们就走。”就这样,陈俊生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马骥看完病人,才和陈驱车来到欧阳书记家。多少年过去了,每当陈俊生谈起此事时,都充满了对马骥由衷的钦佩。  

马骥对待同行亦是有高尚的医德和开阔的胸怀。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黑龙江中医学院曾安排一位西医教授配合马骥工作。当时一些人担心由于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中西医矛盾会使这次合作不欢而散。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三年多的合作期间,马骥和这位教授配合默契,遇到问题,两人总是坦率而谦虚地交换意见,互相切磋,探讨解决的办法。一些疑难病症经过探讨,最终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马骥的西医界名医知交很多,诸如赵士杰、傅世英、洪宝源,还有早年的张柏岩、贾连源等。他们不但佩服马骥的医技,更钦佩他的医德。马骥待人诚恳,品德高尚,从不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也从不背后议论他人。  

四、有教无类 广传医道 

马骥认为,中医事业发展的希望在于人才,而培养中医后继人才,提高中医从业者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必须超越口传心授的旧有中医教育方式,中医学校教育才是培养中医人才的关键。1954年,马骥担任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校长。当时哈尔滨的中医执业者大多数都是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学习中医的,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中医学校教育,他们的中医学知识很肤浅,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马骥身体力行,亲自执教,讲授《伤寒论》等主要课程,尤其注意对学员临证实践的指导,帮助学员学以致用。  

1959年,马骥调入哈尔滨医学院中医系执教。马骥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广博的知识视野,授课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生动形象,深受学生喜爱。他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对中医系和医疗系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有选择性地突出教学重点。对中医系学生,注重突出中医经典,力求夯实基础,提高临证能力;对医疗系学生,注重培养中医兴趣,力求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1963年,马骥调入黑龙江中医学院,先后担任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和附属医院副院长兼内科主任等职。1978年晋升为教授职称,指导硕士研究生。在马骥教授的带领下,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发展完善,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马骥教授担任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随后招收了黑龙江省中医史上的第一位中医内科学博士于福年,对其倾注了大量心血,无私地传授自己的学术经验。自此,他创造了黑龙江中医史上的三个第一:第一批三位中医教授之一;第一位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带领的中医内科学科第一个荣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马骥热爱中医,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建设和发展中医的工作中,只要对发展中医有利,无论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努力克服,不辞辛苦,满腔热情地去完成。1969年,黑龙江省卫生厅曾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并委托黑龙江中医学院具体承办。在即将开学之际,向外地预订的教材落空了,黑龙江中医学院只好组织人员编写教材,这个重担自然就落在省内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马骥肩上。当时正值暑假,天气炎热,他和编写人员一道在图书馆里奋笔疾书,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在开学前将教材发到学员手中。马骥却因过度劳累,引发了心房纤颤。这部教材后来获得广泛好评,被铁路和部队医院教学所采用。  

五、艺精皮黄诗墨 工夫在诗外 

马骥深深懂得医艺相通的道理。中医学诞生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土壤,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欲成名医,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理论,还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举凡文、史、哲、天文、地理、人事等等都在涉猎之列。《冷庐医话》的作者陆定圃说过:“医非博物不能治疑难之症。”名医秦伯未也曾说过:“专一的研讨医学如掘出的运河,而整个文学修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很显然,是“掘出运河”,还是“酿成江海”,其差别就在于是否具有人文修养,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秦氏因此还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马骥就是一位学养很深的“鸣世”之医。他经常对学生讲:“旧时老中医带徒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皮黄,三指按脉,四季衣裳。”概括了一个有学养中医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其中“一手好字”被列为第一条。字是一张处方的门面,可以体现一个医生的文化底蕴及学识才华。  

得益于祖父的精心栽培,马骥自幼刻苦练习书法,至老未曾辍笔。他不独在医界堪称一代宗师,单论书法亦足以传世后人。马骥早年书学赵孟頫,后摹米芾、王羲之,晚年又临文徵明,博采众长,自成一体。雄浑中见飘逸,刚毅中不失柔和。马龙侪先生现藏有马骥手书的《出师表》手卷,蝇头小楷,浑匀流利,可见其馆阁体功底。所以评论马骥书法,小楷最精,极为古拙。马骥写的草书外表飘逸,内涵倔强。这不禁令人想起傅青主的书法美学:“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马骥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所题的“图书馆”三个字,就是这种书法美学的集中体现。  

如果说书法是其祖父煞费苦心,悉心培养的结果,那么京剧则是马骥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养成的爱好。马骥幼年居住北京,家族中很多人都爱好京剧。受家庭文化的熏染,马骥也喜爱上京剧,并最终成为资深京剧“票友”。上世纪三十年代,马骥随祖父来哈行医,又曾向著名京剧演员贵俊卿学习京剧。哈尔滨市京剧团名琴师郇长龄为他操过琴。解放后,马骥与哈尔滨市京剧界名演员梁一鸣、云燕铭、张蓉华、高士寿、赵鸣华等时有往还,有时研究声韵,有时唱和一曲。在省人大、省政协会议上,马骥还经常同专业演员在一起清唱几段以凑趣,颇得大家好评。使马骥甚感欣慰的是,1982年2月8日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钱英球、张亚彬到马骥家中进行采访,巧逢省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奏员宋士芳先生在马骥家中切磋艺技。宋为马骥操琴,马骥清唱了《打渔杀家》、《捉放曹》。其后,以《元宵佳节访马老》为题的一期节目在哈尔滨电台播了三次,许多人对马骥虽年近七旬,仍然声音宏亮,字正腔圆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这盘录音带也成为让世人了解马骥在京剧艺术中不懈追求的唯一一份宝贵的原始资料。  

关闭窗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派传承工作室  黑龙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研究楼505    邮编: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