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3月,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政权,为加强对中医的监管,伪政府改称中医为“汉医”,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造政策。1936年3月,以高仲山为首的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成立,同时决定发行《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以下简称《月刊》),学会以《月刊》为阵地,以提高中医素质、培养中医新人为己任,进一步维护和发展中医。《月刊》创刊之初名为《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从康德七年一月(1940年1月)第31期起更名为《滨江省汉医学月刊》,刊物的覆盖面从哈尔滨扩展到全滨江省。《月刊》自康德四年七月创刊至康德八年十一月停刊,共出版53期,上面不仅刊载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知识和诊疗经验,而且作为伪满时期龙江医派留存的珍贵中医文献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办刊背景与目的
哈尔滨之前为旧俄所经营,许多人迷恋欧风,一有病痛就找西医治疗,即便有些因西医诊治无效而转求中医,亦因彼时中医多为故弄玄虚、任意勒索之徒,而不为人信服,致使人口约五十万的哈尔滨,市内中医竟不足三百。期间虽也有左云亭、房朗轩、安世泽、王子良等名医,“然亦不能从事进取,哈尔滨汉医界之危机,实甚迫切”。“迨我满洲建国后,哈尔滨汉医界骤呈活跃状态,人才辈出,如:高香岩、安子明、黎雨民、王伯陶、谭祉祯、高仲山、惠清士诸君均能出其所长,以为汉医界光。”其中尤以高仲山声名最著,“举凡仲景伤寒,妇科小儿诸症无不洞窥。······高君正当盛年,若不为功利所诱,而能努力学术,则振废继绝者,其在斯人乎。”(见于第十三期固广《哈尔滨汉医界之回顾》)。为谋求中医事业的生存发展,高仲山联络各县中医,在哈市创立了“汉医研究会”,同时主编《月刊》杂志,以扩大中医影响。任主编期间,高仲山经常以“半半斋主”署名发表文章,并亲自审阅稿件,同时积极联系出版、代售等事务,为《月刊》顺利发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在1938年7月出版的发刊一周年纪念号中,高仲山道出了“以期学术之研究改进”的创刊宗旨,以及“意挽狂澜,思振颓势”的办刊目的。
二、主办者
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自1934年开始筹备,历时一年半,于1936年3月8日成立。首次全体会议推选出会长高仲山,副会长安世泽、高香岩,纪铭、李德荣、王俊卿、高文会、阎海门5人为任评议员,刘巧合、安子明、宋瑞生、李修政、章子腴、韩凤阁、马金墀、孙希泰8人为理事。成立大会上决定编辑和发行“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由高仲山为主编兼发行人,高香岩任编辑人。余月刊编辑部职员事务分工:选辑高香岩、安子明、陈志和、杨雨膏,删削杨雨膏、高香岩、安子明,缮写陈志和。1941年,随着伪满行政区划的变更,滨江省汉医会成立,并在各县旗设滨江省汉医会支部。经推选,滨江省汉医会会长由高仲山担任,副会长为王明五,各县旗滨江省汉医支部部长均由当地有名望的中医担任。改版后的《月刊》即《滨江省汉医学月刊》,成为滨江省汉医机关刊物,由高仲山为总发行人,陈志和任编辑人,根据各地汉医学研究会数目而订立,每月至少印刷二千册。
三、《月刊》形态及主要内容
《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大致为16开本,每期篇幅不等,最多为第3期,70页;最少为第53期,38页;其他多为40~60页。封面设计朴素,版式平实,繁体字印刷,从右至左竖行排版。《月刊》创办之初设有“学说”、“医论”、“专著”、“医话”、“医案”、“医事”等若干栏目,每期栏目不固定,视稿件性质随时增损。自三十一期改版后《月刊》不设具体栏目名称,而是按稿件内容归类集中放在某几个版面上。《月刊》共刊载文章626篇,其所载内容庞杂,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中医理论
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建会伊始就十分重视中医经典传承及探究中医理论。身为会长兼主编的高仲山将多年对《内经》的学习体悟浓缩成《黄帝内经素问合解》一文,并作为一个系列专题连续见于多期月刊。另还撰有《内经之研究》、《伤寒论的六经》等数十篇探究中医学理类文章。此外,副会长陈志和、王子良等研究会成员也有多篇同类文章发表。学会浓郁的学术氛围,带动了当时中医人士对中医学理,尤其是中医典籍的探究。在此期间有诸多医家先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月刊》之上,其中不乏滨江省颇有威望的中医名宿,如当时哈市四大名医之一金文华发表的《尤在泾治痰饮七法》、《烂喉痧丹痧辨》,双城医学会会长张恩阁的《内经解释》,呼兰双城医学会会长王明五的《六经标本病略述》等。《月刊》共载理论探析类文章近300篇,占绝大比重。这些文章立足经典,鞭辟入里,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研究成果。
2.临床经验报道
《月刊》刊载此类文章180余篇,在各期版面中均占有较大篇幅。这部分文章立足临床,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对疾病的命名、病因、症状、鉴别诊断、治法、方药等方面均有论述。如第一期刊载高仲山的《时病论》,就分别记述了霍乱、白喉、鼠疫、猩红热等九种疾病的病因、症候、治法、合并症及附方。文章论述精辟、深入浅出,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性。第三十三期左云亭的《妇女一生之经症》,将妇女经症按症候、病机逐年论之,且每证后均设有处方用药,颇具特色。《月刊》除广泛吸纳各方优秀文章外,还特邀诸多中医名家为《月刊》执笔,如哈市名医孙希泰发表的《脑膜脊髓炎的研究》、外科名家杨景周所撰写的《外科常识》、以女科著称的王晓霞发表的《产后外感证治》等。这些临证经验的传播促进了当时中医界的医疗水平提高,其中有很多宝贵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方药研究
方药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月刊》刊载着许多这方面的文章,为中药和方剂的研究,尤其是经方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方剂类如张恩阁的《五苓散与猪苓汤二方合论》、金文华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研究》、曹鸿声的《四君子汤解》等。中药类如罗敏之《药物学谈》、魏尊五《汉药产地略谈》、宋瑞生《车前之特效》等。《月刊》自第二十五期至二十八期开设了药物学专栏,所连载的卢谦《汉药新编》,逐一论述了人参、何首乌、党参、薏苡仁、地黄、黄芪等六种药物的产地、形状、化学成分、效用、用法用量及处方,且在附述中说明各药的化学形状及药理作用。文章融合了现代药理学研究,内容丰富、用语精炼,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4.医案、医论连载
《月刊》自开设医案栏目,连载了诸多名家验案,所载内容丰富,其中仅《汪石山医案》就涉及瘟疫、暑证、消渴、疟疾、血证、不寐等十余种外感内伤杂病。此外,月刊亦连载当时有名望滨江名家医论,如高镜清《先慎堂医论》、陈志和《古医小志》也被多期刊载。其中《先慎堂医论》,自康德七年一月改版后第一期起直至最后一期,几乎是在每一期都连载。对于此文,高仲山曾为其写过按语,文曰:“镜清先生,滨江省阿城县人,以字行。旧业儒。年四十后乃来哈埠悬壶行术,颜所居曰:‘先慎医馆’。三十年来,活人无算。学以仲景为宗,故所为文于伤寒金匮多发明。于今夏遽归道山,年七十,同人惜之!兹由其喆嗣翼云君处,得高仲山遗作四十余篇,亟公之于世,以为景仰高仲山有所观摩焉!”
5.纪念号、专号
开设纪念号、专号为《月刊》的特色之一,前后共设有六期。第十三期、二十五期,为创刊周年纪念号,从上面诸多省内外名流的亲笔贺词可以看出《月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第十五、十六期为鸦片烟戒除法专号。高仲山在文章开篇言:“时值禁烟国策实施之际,爰将历代戒烟良方,搜集成编,以为指导鸦片瘾者戒除之指南,且供诸同好者之浏览焉。”足见编者忧国为民之良苦用心。康德七年,哈尔滨暴发了一种新的流行性疾病,诊疗堪忧。在这种情势下,《月刊》开设第三十八期湿温时疫(肠窒扶斯)专号,文章从疾病命名、病因、症状、疗法、卫生及预防等方面对湿温时疫进行了详细论述。此外,以高仲山为首的研究会十分重视的中医教育事业,研究会创立哈尔滨汉医讲习会,并设第四十八期为哈尔滨汉医学讲习会专号,上面详细记录了讲习会的成立动机、学会章程、招生方式、课程安排等信息。讲习会特邀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为讲师,共招收省内外学员500余名,培养出了如马骥、张金衡、张琪等众多中医人才。
6.对中医前途的思索
1912年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和1929年“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激起了中医界人士的奋起反抗,很多进步人士在自卫反击的同时也意识到了中医本身的薄弱环,寻求中医发展出路成为了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形下,身为会长的高仲山深感身上责任之重,在创刊二周年的纪念词中,他这样写到:“学术以理论实验相辅相成。有理论而无实验,则其理论无所附丽,等诸空谈。”认为中医理论富含哲学意味,主张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改进和丰富中医学理论,这与当时的中医科学化思潮是一致的。《月刊》还刊载了诸多此类文章,如在第三十七期罗敏之的《汉医将来之希望》、第四十一期孙允中的《现代汉医的出路》等,反应出了当时中医人士对中医现状的担忧以及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
7. 促进中西医学汇通
《月刊》以发表中医理论、经验文章为主,同时以开放的态度促进中西汇通,刊载过多篇有关西医研究及中西医对照的文章,其中以黎雨民的著述最丰,包括《汉医太极与西医细胞两说之汇通》、《汉西医学笔谈》(连载)、《传染病浅说》(连载)等,其述西医医理准确详尽,堪为哈埠中西汇通大家。另有其他学者的文章,如第四十五期郑友谅撰写的《心脏病之亢进与麻痹》、第四十三期孙允中的《汉医之解剖与生理》等,足见当时研究会对待西医的态度之开明,目光之远大。此外,高仲山还亲自推荐有价值的西医学文章,如第三期中他推荐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校长阎德润的《医学与科学》,并为其写下按语:“本刊内容,欲尽力洗除五行生克之说,希以科学方法解释汉医学术,用图整理改进。不过此种学说,在吾汉医届,尚是萌芽时期。今拜读阎博士之大作,以汉医学与科学相提并论,诚堪为整理改进汉医学术之准绳。望吾同道共勉之,以期汉医学之现代化焉。”
8.信息传递
除了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月刊》还及时传递与中医界相关的讯息。如第十二期刊载的民生部颁布的《传染病预防法》、第二十六期报道的滨江省民生厅保健科召开的医业关系者恳谈会议、第四十三期刊登的关于举行汉医合格考试的通知、第五十二、五十三期记录的全国汉医会与滨江省汉医会之诞生及等。诸多消息的传递,给当时汉医界带去很多及时的讯息,也给今天人们研究伪满时期的医学发展及医学人物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此外,各期期刊末页记载了哈尔滨及外县汉医学研究会的会务工作,如会议记录、份月报表、会员会费记录等,从这些费用明细中可以知道这个在当时只能售价国币几角钱的刊物并不能给汉医学研究会带来利益,但为了弘扬中医文化、传播知识讯息,会员们仍就乐此不疲,兢兢业业直至刊物的最后一期。
四、小结
《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作为龙江中医的才智和力量的汇集地,自创办以来,以其务实兼容的学术风格,获得了业内的广泛肯定,丰富了龙江医派的学术内涵,为龙江医派早期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于中医研究和临床运用做出了重要贡献。透过泛黄的纸页,今天的人们仍可以从《月刊》中获得许多宝贵的医学知识和诊疗验,一睹当年龙江医派内蕴。